關閉→
當前位置:中文咖>國學之蒙學>國學常識>司馬光砸缸故事

司馬光砸缸故事

中文咖 人氣:9.45K

瞭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,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瞭解中國歷史、外國曆史、世界歷史、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,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。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。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司馬光砸缸故事,歡迎大家分享。

司馬光砸缸故事

司馬光砸缸

古時候有個大文學家名叫司馬光,他小時候特別機靈、特別勇敢。下面,我就給大家講一個《司馬光砸缸》的故事。

有一天,司馬光和小夥伴在花園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的遊戲。有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假山旁邊裝滿水的大水缸裏。

水缸裏的水可深了,那小朋友掙扎着喊“救命!”小夥伴們看見都嚇壞了,有的哭、有的喊、還有的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幫忙……。眼看,水缸裏的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沒了。

只見司馬光急中生智,從地上抱起一塊大石頭,使勁向水缸砸去。只聽——“砰”一聲,水缸破了,裏面的水流了出來,水缸裏的小朋友得救了!

大家都誇司馬光是遇事沉着冷靜,善於想辦法解決困難的好孩子!

內容爭議

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國家喻戶曉,婦孺皆知。有許多人並不知道司馬光編了一部曠世鉅著《資治通鑑》,卻一定知道他小時候砸過一口缸。

但是前不久,有收藏家都在一個電視節目中,對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,進一步提出歷史沒有真相的道理。因爲馬先生是器物學專家,他明確地告訴觀衆,以北宋的工藝水平,燒製不出來大到足以容下一個孩子的水缸。

其實在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懷疑,因爲以缸的堅硬程度,不是一個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。

那麼,《宋史》中是怎麼記載的呢?“羣兒戲於庭,一兒登甕,足跌沒水中,衆皆棄去,光持石擊甕破之,水迸,兒得活”。可見,司馬光砸的不是缸,而是甕。

缸的體型較大,壁呈坡形,底部到口逐漸張開。由於應力向外,所以很難燒製。而甕是大肚子,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,燒製時應力向內,沒有後來的缸堅固。這說明了司馬光當年砸的是甕,而由於後世缸甕不分和順口的關係,說成了司馬光砸“缸”。

但是,《宋史》說的話就一定真實嗎?司馬光出生於北宋1019年,《宋史》成書於元末1345年。相隔三百多年,就像我們現在再去編纂康熙年間的歷史,能保證它有幾分的真實性?尤其是這種人家小時候一些細枝末節的事。因爲從甕的形狀來看,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掉進去的,甕的用途也不是裝水。對史書始終持以懷疑精神,是一個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。

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我們知道的都是古人告訴我們的歷史,永遠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歷史。而所謂歷史的真相,就是一條條規律,一個個道理。

司馬光砸缸背後的道理,就是告訴人們遇事要冷靜,要善於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,而沒有必要去研究它的真實性,當然這也研究不出來。

史書告訴我們的,都是歷史大的脈絡走向,而細枝末節的事誰也保證不了它的真實性。就像《三國志》和《三國演義》,陳壽和羅貫中所描繪的三國時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,但在細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。《三國演義》許多精彩情節都確定是虛構的,但誰又敢說《三國志》的細節都確定是真實的?

最後要說的是,司馬光對後人最大的貢獻是《資治通鑑》,而並不是砸破了一口缸。

故事意義

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至今歷史悠久,它的價值影響深遠,現代人學習它無不敬佩古人的智慧,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,而且這個故事留給後人的數學智慧——逆向思維,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,對於當下的數 學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意義。

不同時代的“司馬光砸缸”的故事在教材中體現了不同的教育意義,反映出時代價值追求的演變及由此帶來的語文教育目標的變化。這一經典歷史故事的教育意義雖然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,但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,則一直綿延相傳。

司馬光砸缸不僅是中華傳統經典的歷史故事,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,更是培養兒童道德素養的媒介。中國基礎教育愈發關注兒童主體精神的建構,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兒童精神成長的意義。

故事人物

司馬光有非常會教育人的父母,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性格,不管到哪裏,都能跟人打成一片。司馬光一生的人品,就是父親告訴他的那八個字——誠實守信,不敢謾語。

《司馬光砸缸》主題

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僅表現出了司馬光沉着冷靜、勇於助人的精神。而是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或困難,都應該沉着冷靜,善於思考與變通及勇於救人的精神。

教育意義

在這個故事中,我們可以看到司馬光不同於其他小朋友的思維,在面臨問題時,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想到最佳的答案。這就啓示我們,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不能死板教條,不能爲了知識而學知識,而是要學會教給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,學習一定要講究多元化,不能單一,要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。